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思想者|张来武:创新创业遇瓶颈?六次产业理论有新解

※发布时间:2017-11-27 13:28:0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当下,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人们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前无古人的实践,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是否依然管用?在科技部原副部长张来武看来,只有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六次产业理论,推动产业融合,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以下是他在复旦大学的。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尽管知道不转型不行,不升级不行,但朝哪里转,往哪一个产业去升级,很多里仍没有方向。中国现存城乡二元结构、食品安全、生态环保及亚健康四大挑战,如何解决这四大挑战,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学家至今还没有拿出一个有效彻底的方案。在我看来,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经济理论出现了问题,而这正是六次产业理论的起点。

  目前的三次产业理论将农业归为一类,为自然产品;然后对自然产品进行加工,作为工业产品,为第二产业;除此以外统称第三产业。尽管费歇尔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在历史上引领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但那是人类社会脱农化的产物,是人类从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时期的产物。而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从工业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时期,我们的理论却仍停滞在脱农化时代和工业化时代。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古典经济学,只要主流经济学以三次产业理论为主要理论,都将必然面对这样的历史错位。

  与之前时代相比,知识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在于,它不仅需要产业分工、产业规律的研究,更需要产业综合的研究。技术的日新月异显然无法让经济学的增长函数固定在那里,不然,经济学模型本身就难有作为。

  斯蒂格利茨研究经济信息理论的时候提出了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而我们如今在学习中使用的经济学理论基本都假设信息对称。我们从来都认为,信息就是你知我知大家知,但这实际上并不可能。就此而言,早期三次产业分类理论已经严重脱离信息化市场,严重脱离知识经济时代。

  关于此,我们还可以从理论上做更具深刻性与挑战性的说明。对主流经济学的考察并非由我们从今天开始,经济发展的历史早已挑战主流经济学,且从未间断。

  首先,最有本质意义的挑战是人力资本问题。人力资本理论本身就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者发现很多利润失去了来源,于是创造了“人力资本”一词。人力与资本,一者是人,一者是资本,建立联系无疑存在问题。然而新的理论没有出现,想要解说现象,就只能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修修补补。这还是部分有价值的解说,至少明确了智力、知识在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较货币更为重要。

  第二次挑战是纳什的博弈论。纳什均衡对主流经济学进行了直接挑战。博弈论来源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人类是在最优均衡中行为吗?答案是否定的。你我都无法知道社会的最优均衡是什么,最优均衡存在的证明最终是仰赖数学、拓扑学的办法。博弈论所描述的其实是这样的实际场景:你我在市场上博弈,我只考虑系统中的几个对手;竞争时,我你的策略,任何一个策略出来,我都用对我最有利的策略与你对抗。纳什证明了博弈均衡的存在,但这个存在,也即纳什均衡,根本不是最优均衡。“囚徒困境”指出了博弈的终点往往是对所有人而言最糟糕的局面。纳什均衡与最优均衡的,难道不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深刻挑战吗?

  第三次挑战来自于创新经济学。全世界在金融危机后都在谈创新,然而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创新经济学。熊彼得在他的五个创新体系中提到创新,开创了创新系统的创新理论研究。在他之后,是1935年小布什发展为创新的线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企业应用等是一个线性过程,结果造成了创新可以由一手设计的。现在较为先进的创新理论研究是“双螺旋”理论,认为市场应用是吸引力,而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力。我们则在发展“三螺旋”理论,认为科学和技术要分开作为两螺旋,科学可以通过生产性知识(而不是只有通过技术发明)进入生产经营,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甚至人力资本。这是对用固定函数F求最优质方法的主流经济学的直接挑战,即应该从传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也就是从三次产业理论六次产业理论。

  什么是六次产业理论?六次产业理论划分的范围如下:第一产业可以不变,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传统农业;第二产业也可以不变,自然产品再加工,是工业产业;第三产业本质上不变,但略做一些变化,增加第四、第五、第六产业的服务内容。那么什么是第四产业?简单来说,互联网⊕(此符号下文有解释)就是第四产业。第五产业就是文化创意⊕。而第六产业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形成的综合产业。需要注意的是,六次产业理论最重视的即是产业融合和系统经营。三次产业理论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六次产业理论中,我们却将它们融合为第六产业。这样一来,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将不再如此让人“犯愁”。六次产业理论不仅考虑产品及服务经营,更加重视一二三产全产业链的系统经营和品牌化发展。因此这个理论方法给食品安全问题和医老养老问题找到系统性解决方案。

  我在使用“+”时,会在画个圈,写成“⊕”。这是化系统中的运算符号。“⊕”可以代表世界上任何运算规则,而小学数学中的“+”所代表的最简单的运算。用我们的文学语言来表达,“⊕”就是融合,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叫创新。

  第六产业是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日本农业收入问题而提出的名词。因为1+2+3等于6,1*2*3也等于6,所以就称之为第六产业。今村奈良臣提出的第六产业的确对日本的产业政策起到作用,对日本的农民收入提高有所贡献,但当时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文化创意⊕,因此也不可能有真正经济学理论意义下第六产业,更没有系统的六次产业理论。今村所谓的1+2+3, 与我们提及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有本质上的区别。这里的“+”仍然是线性相加,即,而无法产生任何新产业。我们用汽车行业举例,将玻璃、轮胎、钢铁在一起不可能成为汽车。简单的“+”只能增加成本,只有把人们的想象创意和设计能力“⊕”进来,才可能形成汽车产业。统计学上,把玻璃、轮胎和钢铁的利润拿走,如果剩下的利润微不足道,就没有新产业,如果剩下的利润远高于拿走的部分,那么汽车产业就诞生了。也就是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简单相加永远无法得到六次产业理论体系下的第六产业。

  我们既不要忘记有人用过第六产业的名字,也不要把六次产业理论和第六产业混为一谈。从经济理论来看,今村奈良臣并没有脱离三次产业理论,他只是提出不要将农业经济学局限在第一产业内,第一产业可以连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并未突破三次产业理论。而六次产业理论下的第六产业则是对产业经济学的,我们从三次产业经济学直接了六次产业的经济学划分,其背后实际是创新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突破。

  第四产业在简单理解下即互联网⊕。特别要强调的是,此处使用“⊕”,也就是说,第四产业不同于第三产业中的信息化产业。在三次产业理论下的第三产业中,信息化基本上是工业化的延伸,即工业化的信息服务。但第四产业与之不同。第四产业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平台经济,它可以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毫不相干。第四产业的规律在于收罗点击率,只要有点击率,就可以利用其它方法赚钱。2012年至2015年,互联网服务连续3年在服务业增长中占到72%,而传统的信息化第三产业服务则占到12%左右。这两个数据背后呈现出裂痕性的变化,正了第四产业的诞生。

  如何来评价互联网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价值呢?如果以第三产业的算法为标准,依照财务制度来评价,恐怕很多企业都亏本。然而亏本的企业仍然能够在市场转让过程中卖出价钱,因为伴随第四产业而来的,还有市售率市梦率等新评价标准。我们可以梦想这个企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利润,可以按市售率来入股。像这样的规则都已经完全形成。

  第四产业以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为特征,当然,也可以获取新知识、利用新知识。第四产业的知识是一般性知识、和信息相关的知识、普通知识、认知的知识,或记录的知识和数据的知识,这一方面与同样利用知识的第五产业存在区别。

  如果说互联网⊕是我们在“+”号加了个圈,听起来像是大家共同常用的名字,那么第五产业就完全是独创了。我们创造了“文化创意⊕”这个词来概括简化了的第五产业。文化创意⊕是什么呢?当代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指出,在狩猎、农业、工业、信息社会后,要出现一个梦想社会。梦想社会的特征,是以情感、、梦想为生活的主流。也就是说,在梦想社会中,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将与对肉、蛋、奶等的需求处在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

  这一假想能够引出第五产业的第一条理论基线。不论未来梦想社会是否将全面来临,需求越来越具有市场附加值,是毋庸置疑的。开始时总是使用价值决定市场价值,但不断的附加值却不能停留在使用价值上。只有在需求上做文章才能产生品牌,品牌的概念其实已经包含需求的观念。这样的例子很多。的草莓卖到日本,一盒两千元,供不应求,原来是用了天皇的盒子来包装。这就借助了日本人对天皇的和依赖。新疆的番茄素在哈萨克斯坦一夜成名,成了总统的品牌,无非是改了个寓意吉祥健康的哈萨克语名字,被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和文化承认。一头输入生产性知识,一头输出需求和附加值,这就是第五产业的产业模式。

  有很多做法能够将需求转换成市场,使定价系统涉及到文化。比如,如果使用微信计步功能,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第一的评分被超过时,又会不由自主地多走几步。当我们把走步变成一种社交,群体交流与点击率势必会得到提升,这就是把简单的走步变成了社交文化的需求。

  第五产业的第二条基线是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设计出来。之前已经提到,第六产业也就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这种融合绝非。如果没有第四、第五产业的贡献,基本不会过程中最直接的叠加效应只能产生一些微不足道的效益。第六产业想要融合成一个真正新的综合产业,第五产业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天生就能融合,可以简单相加,但要真正的融合却需要第五产业的精妙策划设计。可以说,第五产业是我们第六产业创新的总设计师。谁若想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系统设计成新的综合产业,谁就必须掌握第五产业的精髓妙义。

  第五产业还是生产人力资本、生产人工智能的产业,这是第基线。传统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已将人力资本看得比资本还重要,生产人力资本的现有大学模式尽管不能真正成为第五产业,却蕴藏着第五产业,因为生产性知识来源于大学。

  与此同时,第五产业还生产人工智能。李世石和Alpha Go的“人机大战”表明,人类已经进入能够造出人力资本和人工智能的时代。Alpha Go战胜李世石的原因与第五产业不无关联。通过第五产业的发展,人类已可以让知识和生产性知识资本,智能,变成能力、竞争力,运用到市场竞争和诸如围棋这样的博弈中去。这都说明了第五产业不能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取代,即便是第四产业,也只是为其提供了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手段。第五产业本身输入的是知识及强化学习的数据,输出的是人工智能、人力资本,将需求市场和附加值的能力与方法,以及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与设计。这种情况下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成就了新的产业——第六产业。

  第六产业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融合不是简单相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否融合,首要的标准是市场竞争力,也就是利润。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零边际成本社会》告诉我们,如果懂得第四产业的规律并会使用它,在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时,就绝对不要轻易投不必要的钱,而是应当把平台用尽,贡献点击率。这实际上是在探讨第六产业能否把第四、第五产业充分为我所用,做到不花边际成本。

  不论哪个产业,若要和互联网或文化创意融合,都需要注意控制成本,同时找到自身的合作价值,使对方愿意达成合作。这就是零边际成本的做法。最初会需要一定投资,等发展下去,效益就会在不多投钱的同时不断叠加。这中间不仅有智慧,还有一种文化和。懂得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懂得用零边际成本效益控制成本,懂得用其他非成本方式的人,绝不是在用传统经济学的方式寻找合作。他一定懂得开源、分享与合作,这就是“创客”。

  需要强调的是,第六产业有一个性的前提。它首先要以第一产业为对象,解决现代农业问题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甩开农业,将不能作为一个以六次产业理论划分的新产业。第六产业概念的关键词,就是要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

  问题是理论的需求,产生理论后,重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那么,六次产业理论能不能为现实案例提供解决之道呢?以下,我举几个例子。

  这是第六产业的经典农业案例。第六产业的精髓就是要带动、解决农业问题。这个农业模式的重点在于无土无光。要实现这样的农业模式,第一是需要利用生物技术,参照有机蔬菜的标准把关食品标准,进行数字化、量产化的分解;第二是需要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并将分解后得到的生物技术指标应用于智能化的生产设备;第三是需要大数据的全程贯穿。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通过这三项技术的结合,共同支持着空中农业的全生产过程。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使蔬菜可以不借助农民和工人就从田间来到市场和餐桌。像这样的农业就是第六产业,它已经了传统观念,是各种知识、技术、能力为主导的模式。

  这一工程已经启动。我们开始建第六产业试点,并成立了第三方检测创新联盟、诚信联盟,以在未来实现食品安全的封闭检测和运营体系,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方式来真正解决未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后,它将成为一个筛选的门槛,造就基于食品安全的电商。这将会是只卖经过第三方检测的安全食品的电商,是经过第四、第五产业洗礼,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起来的电商。

  在六次产业理论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资本就是产业资本,而第四、第五、第六产业的产业资本同时也是或接近于社会资本。用这个思想,可以解释跨界公益及生态环保。在三次产业理论中,生态环保无疑是成本,但在第四、第五产业的策划下,生态环保在资本市场和在社会则无疑是公益。通过社会资本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可以形成附加值,所以现在的环保产品能够在资本市场叫卖。这来源于第五产业的概念,与造就人们的享受息息相关。

  第四、第五产业的规律就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反映社会资本的附加值。跨界公益不能统统按照传统方式来做,传统公益也要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我们需要通过第五产业好好策划,让社会公益能够体现在社会资本中,从而在第四、第五、第六产业中得到实现。

  总之,我们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起来,推动中国第六产业的诞生,使中国真正实现到第六产业的产业升级。第六产业一定要去市场上建,到地方去建,变成可投资的、可就业的、可赚钱的产业。欢迎大家一起成为中国第六产业的创客!

  张来武,大学数学系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国家科学技术部党组、副部长等职。现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数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均有研究,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组织起草国务院文件《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主要科研有《教育也是生产智力资本的产业》、《三螺旋创新理论》、《六次产业划分理论》、《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