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的河南困局:人才的缺乏 信息化设备不足

※发布时间:2019-5-23 23:05: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一碗面拐到美艳妻方面的规划出台,但河南的物流业除了需要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外,人才的缺乏、信息化设备的不足都是制肘其发展的负面因素。

  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十二五物联网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关于物联网方面的规划。

  在物流和信息流密集的物流行业,《规划》明确指出,要发展智能物流系统,即建设库存、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追溯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的一体化管理。

  河南工业大学物流工程研究所长孙宏领认为,由于现代物流是包括信息流在内的三流融合,智能物流在物流实践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加速物流企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但是由于智能物流前期投入过大,所以地方有必要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给予相关企业更多支持。

  鹤壁四季青物流配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季青物流)董事长李东顺告诉记者,公司有的信息系统,但是受限于农商终端的信息化建设无法同步,信息系统的作用也仅仅在于统计和为公司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由于地处中国东部和西部的交接地带,河南的天然地缘优势十分明显,加通运输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十分明显。

  在2010年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指出,受限于观念落后、产业和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经济程度低、先发优势不明显以及竞争激烈等原因,河南物流业、尤其是河南省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

  孙宏领表示,从物流业原始阶段到供应链管理,中间还有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两个阶段,而河南大部分的企业还处在传统物流阶段,对于现代物流需要的各种终端而言,也只有几家比较大的物流企业有条件去装备。

  河南万里运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立干告诉记者,公司2011年研发、实施并建设了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区域物流信息服务集成平台、区域物流全程与调度平台。

  陈立干坦言,信息服务平台有利于企业管理提升和成本节约的收益,“调整了运输的运力结构,实现了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了物流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了车辆运输线,降低了空驶率,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运输成本。”

  一直关注制造业物流的郑州大学教授李玉民认为,在最近几年,河南省物流业整体发展十分迅速,尤其在冷链物流领域,以速冻食品为核心,冷链物流与河南的速冻食品一起步入了国内物流业的先进行列。

  不过珠江盐田港物流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蒋浩鑫也在此前表示,虽然河南冷链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但是其优势仅仅停留在冷链干线运输领域,而对于信息比较密集的市场配送领域,河南物流企业的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孙宏领认为,信息化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规划》中要求的智能物流的重要基础,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进而为制造企业将更多物流业务外包提供条件。

  虽然信息化对于加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十分明显,但对于大部分河南物流企业而言,受限于资金、盈利能力和市场价格竞争力等影响,信息化设备依然是在客户需要的时候才会适量增加。

  一位河南知名物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车辆上只装备了GPS系统,而这也是因为客户需要的时候才装备上去的。”

  这位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如果建立比较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虽然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由于短期投入过大,面临比较激烈的物流业价格竞争,企业很难在短期获得价格优势和盈利优势。

  孙宏领认为,由于物流企业本身盈利能力有限,短期内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大部分物流企业而言并不现实,要加快河南本土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地方通过财政、税收甚至信息化补贴等手段给予企业更多帮助。

  事实上,河南物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企业资金方面,信息化所需要人才的缺乏和物流业实际也了企业信息化的冲动。

  陈立干向记者表示,除了研发资金不足,物流新技术创新项目开发得不到有效保障外,企业在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储备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了企业在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文章来源于弘易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