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宏观审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利器

※发布时间:2017-9-15 11:24:4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7月14日-15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什么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为什么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宏观审慎政策是利用审慎工具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程度的政策。从全球范围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发现,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和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政策这一金融管理框架存在诸多缺陷,因而对金融管理和宏观调控框架进行了,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政策自然成为这次的核心内容。从国内的情况看,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开始分化,金融体系的复杂性、脆弱性明显增大,以货币政策为主的金融调控框架面临挑战,需要在金融调控框架中增加新的支柱,以更好地金融稳定。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在2009年中开始研究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措施,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2016年起正式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在2016年第四季度和2017年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人民银行均提到“MPA已成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审慎政策也由此上升到支柱政策的高度。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各自有不同的金融调控目标,需要很好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其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仍然是其调控的重点,其主要针对经济周期发挥调控作用。虽然货币政策实施会通过金融机构的行为而对金融稳定起作用,但金融稳定并未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赋予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的政策目标,又会降低其稳定物价的信誉,更会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金融危机之前普遍采用的微观审慎政策主要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未充分关注个体导致集体非的问题,也忽视了单个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也就是说,如何防范金融机构个体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成为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政策之间的空白区域。在此情况下,就需要研究探索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从宏观或者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直接作用于金融体系,目标则是防范由于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波动、跨部门传染而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机构的杠杆过度扩张和顺周期行为,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及其负面影响,以金融系统的稳定,其主要针对金融周期发挥调控作用。然而,宏观审慎政策虽然可以有效降低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不利影响,但也会对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等产生短期的副作用。也正是如此,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协调配合,相互补充强化,综合发挥不同调控手段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从整体上经济金融稳定。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