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打通基础研究“创新产业链” 广东科研大项目频落地“补短板

※发布时间:2018-1-25 18:35:4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过去的2017年,广东便掀起了一股外部研究机构入驻热潮。这其中,既有海外创新力量,如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等,也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

  1月15日,广州南沙的一处会场上,坐着几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他们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物联网领域的权威专家。

  当天,中国首届物联网院士论坛在此举行,“中国低功耗物联网产业联盟”“中国低功耗物联网产业联盟基金”落户南沙,多家相关研究机构亦同时入驻南沙物联网智慧新城。

  毫无疑问,南沙借此契机,有望成为我国低功耗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高地,这也将极大加速广东在又一世界前沿科技产业中的探索步伐。

  当前,经济大省广东正努力朝着“创新大省”迈进。不过,广东自身创新资源不足,尤其是科研机构相对不足,对整个产业升级形成制约。

  对此,广东的一大破解策略是,通过不断创新方式,大举引进省外、国外高端、领先的科研机构落户,以迅速提升创新能力,弥补短板。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过去的2017年,广东便掀起了一股外部研究机构入驻热潮。这其中,既有海外创新力量,如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等,也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

  这些科研机构带来的创新性人才、技术、乃至视野,也正不断为广东敲开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产业“大门”。

  低功耗物联网是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诸多“未来场景”的重要技术,并且自身也是全球角逐激烈的热点科技产业之一。

  由此,一系列国内顶尖的低功耗物联网领域创新力量被引入到广州南沙。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论坛当天就有10家国内低功耗物联网研究机构入驻南沙物联网智慧新城,这些机构将在此布局供应链、高端芯片、移动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物联网安全、智能制造和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研发。

  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万陆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当前广东正从模仿型创新、浅层创新原生性创新、突破创新,这一过程中动力不能断档,并且越接近世界前沿,就越需要足够的基础性、领先性的创新力量支撑。

  过去的2017年,广东就掀起了一股外部创新力量涌入的热潮。国内外诸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巨头企业的科研力量频频“登陆”广东。从分布来看,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城市最为集中,其中又以省会广州最为突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广州约引进10家左右的“”研究机构,包括著名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前者将与广州联合打造冷泉港(广州)研究院和科技中心。

  与此同时,广州还引进IT巨头亚信集团等企业,成立广州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引进东方电气集团,成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研发中心等。

  深圳的动作亦不小,包括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共建深圳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与中兴、赛仕软件共同打造大中国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与北斗实验室等机构合作共建“航天科技创新产学研示范”等。此外,2017年深圳挂牌了3家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

  2017年,东莞则引进紫光集团,后者将把5G技术研究院、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心及智能汽车芯片研发应用等核心模块注入东莞。

  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德友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这些前沿科技产业的发展并非只争朝夕,而是需要长期、扎实的科研创新积淀,并且这些产业当前发展迅猛,广东引进显然更高效。

  “这也表明,这种科研力量的引入举措,不单单只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转型中的技术不足问题,更多还是一种长远发展布局。”万陆补充说。

  而在大举引入外部科研机构的同时,广东亦在努力提升自身内在科技创新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重视与推进。

  “广东补齐创新短板必须‘两条腿走’,也就是长短期结合,内培外引并举。”万陆分析,尽管通过利用外部资源是广东的经验与优势,但广东的创新发展不能永远依靠引进,当前应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最终还得靠自身。

  作为广东近年重点推进的一项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早已在广东推开。新型研发机构更加强调以企业作为主体汇聚创新资源,按2017年底提出的计划,广东省到2020年底要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40%以上。

  日前发布的《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已达219家,机构总收入预计达1015亿元,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广东新型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达8454件,近三年增长率约36%,平均每家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件。

  同时,近三年新型研发机构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不断增加,2017年预计达614.5亿元,平均每家达2.8亿元。

  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方面,广东亦大手笔投入。2017年11月,广东宣布新增建设两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五邑大学,两校合计将获超过50亿元财政专项补助经费。

  至此,广东目前一共启动7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从此前启动建设的学校来看,高水平理工大学正逐步对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起到智力支撑的作用。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2016年至今,该校累计派出37支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小分队(专员),深入到东莞12个专业镇的近400家企业,前后启动40多项科技研发合作,最终联合申报40余项发明专利。

  多措并举之下,广东的创新能力事实上也获得显著提升。早前,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就显示,2017年广东创新能力排名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此前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强调,今年广东还将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