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21-4-15 1:18:3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袁惟仁老婆作为浙江重要商埠的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对地区经济有重要影响,但中小企业发展复杂,只有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在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日益增长的今天,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信息化便成为中小企业的重要选择。但宁波存在不利于发展物流信息化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应利用政策扶持、港口资源、块状经济和高等教育等优势来促进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发展。

  以来,浙江省凭借着地缘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其发展处于国内前列,其中浙江的中小企业发展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浙江经济形容为“小狗经济”。宁波,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中小企业实力在浙江处于领先地位,企业数量、成长型企业、“块状经济”规模等指标均居全省首位。宁波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如何,对地区经济情况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宁波中小企业的发展时刻面临挑战。如2004年国家经济政策由“以农补工”转向“以工补农”,沿海各地出现“民工荒”,宁波也概莫能外,随后在甬中小企业纷纷以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成立工会组织等举措应对形势变化,终于成功化解危机。当前,宁波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宁波的中小企业大多为出口导向型企业,本身正面临着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经营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要素严重制约等因素,其利润率在前几年就趋于下降,金融风暴使其深受不利影响。据报道,宁波不少中小企业步履维艰,甚至停产倒闭,没有倒闭企业也提前放假,以致民工返乡潮提前到来。因此,如何在不利的经济中存、谋发展,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深切关注的话题。

  国务院总理强调,在金融风暴中,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渡过。我们认为,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渡过目前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无疑是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如何才能节约成本呢?靠压榨农民工节约劳动力成本已被“民工荒”为不可行,由国际油价动荡而引发的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了中小企业难以控制原材料成本。而改善物流,实现物流信息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则成了当前可行的选择。

  在诸多节约增效的方案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节约物流成本。据营销学家估算,一般企业物流成本约占全部营销成本的50%,在制造业中占销售额的13.6%,在商业中占销售额的25.6%。降低物流成本被视为“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经济领域中的“”、“第三利润源泉”。因此,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被众多企业看作是提升其战略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当前,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约占企业总成本10%,而我国中小企业产品的物流成本却高达企业总成本的30-40%,差距十分明显。因此,物流成本节约的空间很大。这就要求合理组织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活动,完善物流组织形式,提高物流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节约物流成本,从社会层面上说,应该改善道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从企业的层面上说,实现物流信息化则是提高物流技术水平的必要途径。物流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EDI、Intemet、GPS等)、信息平台、信息装备等,围绕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储存、保管、分发、服务等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实现物资的供应方、需求方、储存方等的有效协调和无缝连接,构造出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物流供应链,从而达到全面满足经济发展的目的。信息化的物流采取信息化管理,利用自动化设备收集和处理商流、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对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信息对物流活动进行指导与管理。

  因此,发展企业的物流信息化需要具备信息平台、信息装备等基础。而这正是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优势所在。作为全国四大深水良港之一,现代物流是优势行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宁波市从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枢纽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等不同层面不断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宁波电子口岸平台已初具规模,注册企业突破7000家;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港口等物流枢纽公共信息服务建设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可见,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据报道,浙豇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四年之痒”,全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大概在3年左右,而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物流信息化在中小企业“叫好不叫座”,毕竟是第一位的,如果企业存活的时间过短,显然不可能再去搞物流信息化。本文就企业层面存在的对发展物流信息化不利的因素作以下分析。

  1、人才问题。宁波虽然称得上东南沿海的人才高地,每年吸引大量的人才,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差,使之既难以吸引人才,也难以支付昂贵的用人成本。企业科技人员数量偏少,高素质研发人才更少。以2004年底为例,宁波市人才资源总量为4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3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599人,而深圳同期则分别是74万人、54万人和729人。从人才的组成比例来看,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全市人才队伍中博士、硕士仅占0.71%、高级职称占4%,而深圳的博士、硕士数量则占了人才总量的4.73%。

  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能够胜任物流信息化工作的人才有限,另一方面却是从事物流信息化工作的人才对工作的认同度有待提高。例如,在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初期,需要管理人员辅助完成大量的工作,花费精力去熟悉新的工作系统,有时新系统还会触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一些管理人员存在抵触情结,不愿协助信息技术人员开发系统,甚至不愿意使用已经实现了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人员需要企业人员的配合,因为他们往往不是企业职工,缺乏对物流管理的感性认识,如果与企业人员配合不力,物流信息化的效果就难以让人满意。

  2、技术问题。中小企业要实现物流信息化,靠其自身的力量开发物流软件是不现实的,需要由软件开发商来开发生产。而一套信息系统的建立必将涉及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许多企业对此自己都搞不清楚,软件开发商更是难以开发出适应企业要求的软件。因为在信息技术和开发模式尚不规范的前提下,要适应企业的要求,就要个性化生产,造成开发成本极高。另外,我国当前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这也加大了企业对物流技术投入的成本。

  中小企业实现物流信息化存在的技术问题还体现在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之争上,软件开发商一般倾向于开发大型企业适用的,建立在先进技术管理平台上的软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低,位于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低端,往往被软件开发商认为是不值得开发的领域,这就大大延缓了中小企业实现物流信息化的步伐。应用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应用”,这就需要开发商不应过分注重软件的先进性,而以应用性为主。

  3、资金问题。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船小好调头”,但是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却缺乏大企业“船大抗风浪”的稳健。2008年宁波中小企业普遍出现了资金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加之,国内商业银行也采取惜贷行为,纷纷收紧了向中小企业放贷的口子。企业推行信息化成本很高,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利用政策扶持优势,发展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宁波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敏锐地意识到物流业发展对一座城市的战略意义。为此,市专门成立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实施办法》,提出了力争通过1015年努力,将宁波建设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综合物流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长江三角洲国际物流枢纽的战略定位。

  2006年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出台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将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物流中心、物流项目、物流信息化及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等建设,优先资助宁波市重点物流企业及通过国家标准认定的2A(含2A)以上的物流企业。物流业引导资金资助范围包括:物流信息化项目,包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中心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物流中心内物流企业的仓储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无人搬运系统等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项目;现代物流推进和人才培训等。符合资助范围的各物流项目,在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可以申请专项资金补助。

  在补助金额方面,《办法》: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中心公共信息系统项目的补助,原则上在项目实际总投资的50%以内确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补助按项目实际总投资(不含土建)的30%以内确定;物流中心内物流企业的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的补助,按实际总投资的20%以内确定,单个项目的补助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项目中的单个项目补助额最高不超过150万元。在2008年5月,宁波市人民办公室又印发了《关于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扶持政策》,确定了第四方物流市场实施主体(平台企业)、会员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政策。此外,浙江省也在2008年出台了扶持政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2、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发展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宁波位于我国三大最发达经济板块之一的长三角南翼,长三角地区虽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但也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缺点。而宁波在长三角诸多城市中却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宁波港是著名的深水良港,2005年货物吞吐量稳居中国沿海港口第二位,居全球港口第四位。特别是2006年宁波港与舟山港进行战略合并之后,宁波舟山港已向世界三大港的目标发起了冲刺。

  宁波舟山港发展的关键在于其经济辐射作用。目前,港口的主要业务来自于浙江特别是浙南部地区,浙江省集装箱从宁波港出运的比重已达50%以上。同时,宁波舟山港也正在积极推进义乌、金华、绍兴、余姚等“无水港”建设,构筑省内物流网络。而随着江苏、安徽等地经济快速发展,这些邻近省市也已经成为它的重要货源。

  可见,宁波已成为事实上的浙江物流,身处其中的中小企业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加快自身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必将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3、利用块状经济优势,发展跨企业物流协同管理平台。宁波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具有因产业集群而形成的块状经济优势。宁波块状经济总量规模占浙江省总量的28%,居全省第一。2005年,浙江省14个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块状经济区块中,宁波占了7个,依次是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通用设备、服装、纺织和工艺品。块状经济的发展,使众多“小舢板”有联合成“航空母舰”共同抵抗风浪的可能。宁波中小企业应该朝利用协同商务、发展跨企业物流协同管理平台的方向前进。

  协同商务最初由Gartner Group于1999年提出,其定义为: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其主要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对这种商业模式的管理即是协同管理:利用Internet技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和业务流程整合,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协同商务不仅可以使中小企业“抱团取暖,渡过严冬”,也是企业日常经营所应采取的举措。因为现代企业已经形成了生态群落,广大中小企业有竞争,更有协作。

  在发展跨企业物流协同管理平台时,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统一标准,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就成为基础性工作。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8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在统一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基础上提出了300多项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落实的具体修订标准。完善标准,对于宁波中小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块状经济优势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利用高等教育优势,走产学研一体化物流信息化发展道。宁波是浙江高等教育的副中心,有南北两个高校园区,共有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诺丁汉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宁波的区位优势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教授、博士等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才加盟,高等教育优势明显。

  作为港口城市,宁波发展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宁波各高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城市学院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成立专门的物流研究机构。高校对物流的兴趣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机遇。因为高校在理论研究方面超前于企业,企业在实践上的需求则可以引领高校理论研究的方向,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则是培养人才的,针对宁波中小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高校除了正常培养物流本、专科毕业生外,还可与企业联合,采取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培养造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