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安全> 文章内容

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将步入新周期 更多投资空间

※发布时间:2017-8-25 21:31:4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各项经济指标均全面超出市场预期,P增速超预期回升,同比增长6.9%,继续领先全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刘元春认为,上半年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让近几年“中国崩溃论”等悲观主义再次“打脸”,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回答了“中国崩溃论”为何总是崩溃的疑问。

  在刘元春看来,众多国内外预测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判断不清,对结构性转变的趋势认识不到位。他们一方面低估了世界经济复苏的确定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忽视了企业活力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微观基础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趋势性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刘元春也认为,中国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以及金融市场秩序整顿等方面,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和落实度将更为明确,更为集中。

  时代周报:上半年中国各项经济指标都远超市场预期,显示出结构性取得了明显成效,你认为主要是哪些地方做到位了,才有了目前的成绩?

  刘元春:第一,经过2016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努力,供给侧结构性取得一定成效,过去僵尸企业和高债务所带来的经济停滞的问题得到了较为有效的缓解。集中体现在大量国有企业和重化工企业在去产能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市场空间,有了一定的营利基础,整个经营开始顺畅起来。

  第三,经过几年的新动能培育,我们在补短板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上,我们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无论是国内需求还是国外需求都呈现较好的状况。

  第四,我们通过一系列深化措施,已经确立了目前“四梁八柱”的基础性框架,同时生态的净化也为信心的稳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时代周报:实体经济连续回升,1-5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7%,超过去年同期16.3%,原因是什么?

  刘元春:中国实体经济回升主要得益于几个因素,第一个是外需的明显提升,因为制造业接近50%的制成品是出口的,全球经济复苏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转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大商品价格的逆转,以及对欧美、日本和新兴经济体板块的出口增长。

  第二是供给侧结构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且房地产的拉动效果依然很明显。另外就是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去年稳增长的力度比较大,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的政策力度也很大,这是实体经济需求的重要来源。

  所以今年上半年实体的复苏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有短期因素,有中期因素,有周期性因素,有趋势性因素。

  时代周报: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趋紧,在促进居民消费,防范经济风险的同时,也给稳增长构成压力,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双重作用?下半年还会是趋紧态势吗?

  刘元春:目前中国在短期采取因城施策的举措,在中期采取市场与双轨并行的道,在中长期进行基础性、制度性的。这样的策略是比较恰当的,目前来看因城施策带来的冲击并不像以往那么严重,因为我们对一线城市加大土地供给,三线城市加大去库存的力度,鼓励农民进城,对安置房、保障性住房进行货币化安置,这些措施能够缓解目前房地产调整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压力。

  所以今年虽然调整的力度挺大,但是房地产收缩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冲击并不是那么大,所以下半年我们不必过于担忧房地产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再加上半年基础不错,经济增长方面还有调整的余地,所以,下半年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可以预期的,也不用因为担心增长目标而放弃一些中长期的发展战略,房地产调整必须保持既有的方针和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重阳聘请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96名前、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与30多个国家的智库开展实质合作。

  移动支付是这个时代的富矿,吸引了一众资本蜂拥抢食。中国已经形成了支付宝和微信联合主导的市场格局。[详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