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201804:2018年我国经济向好势头不减 下行压力犹存(统计科学研究所宏观经

※发布时间:2018-11-2 2:44:5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年,国家重大领域措施逐步落地,红利加速;财政政策继续积极宽松,宏观税负有望进一步降低;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偏紧,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依然有保障。展望年,我国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状态,工业、投资增速稳中有落,消费增长平稳,外需有望继续改善,

  2017年,在供给侧结构性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产能逐步出清,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等新动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出口和外汇储备规模逐步回升,经济运行继续呈现稳定性增强、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的态势。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6.9%,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和稳定器。

  2018年,国家重大领域措施逐步落地,红利加速;财政政策继续积极宽松,宏观税负有望进一步降低;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偏紧,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依然有保障。展望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状态,工业、投资增速稳中有落,消费增长平稳,外需有望继续改善,CPI温和上涨,PPI涨幅趋于回落。

  基于宏观联立方程预测模型、VAR模型等的预测结果,结合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及特征的分析,笔者对2018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见表1)。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P预计增长6.7%,比2017年低0.2个百分点。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6.7%、6.6%、6.7%和6.7%。

  注:1. 2016和2017年为实际值,2018年为预测值;2.季度预测结果均为同比;3. P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为实际增速;4.出口增速按人民币计价的单位计算。

  另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英国共识公司预测,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6.4%、6.6%和6.5%;国内主要机构预测我国经济增长率大体为6.7%。代表性机构对2018年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结果见表2。

  据预测,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6.3%,比2017年回落0.3个百分点。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6.2%、6.3%、6.3%和6.4%。

  2017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的推动下,工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供给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一是工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1.5%,而医药制造、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都在10%以上。二是行业供需关系明显改善。2017年12月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0%,比2017年同期高出4.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去库存效果显著,主动补库存行为开始出现。三是整体增长质量趋于提高。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稳步下降,2017年12月已降至55.5%;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1%,增速比2016年高12.5个百分点。近期有观点认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回升主要与供给侧引起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有关,但事实上涨价只能解释部分工业企业的盈利修复。如图1和图2所示,自2016年底以来,不论是同比还是环比,PPIRM(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涨幅都高于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表明工业企业增长质量在提高。

  当前实体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有可能拖累2018年工业生产增长。从供给端看,过剩行业去产能的任务依然艰巨,环保检查力度的加大也将继续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形成制约。从需求端看,投资增速仍然存在向下调整的压力,出口需求的改善也面临一定不确定性,因此2018年工业增速仍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但简政放权、“破、立、降”方面的成效将逐渐,新动能的支撑作用在不断加强,工业生产下行空间有限。

  据预测,受房地产销售增速减缓等因素的影响,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回落到7%以下(6.9%),比2017年回落0.3个百分点。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7.1%、6.9%、6.8%和7.0%。

  投资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无效投资及重复投资减少,过去与换届相关的投资周期难以再现,加之房地产的去投资投机性,预计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

  一是制造业投资增速难以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虽然近期工业企业利润改善有助于企业投资增速回升,但利润改善最为明显的能源与原材料行业恰恰是供给侧的减侧,其他行业利润改善不大,目前工业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水平尚不支撑大规模产能扩张。出口增速的持续回升未能带来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升,同样与当前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较低相关。2017年以来,制造业企业利润回升与投资增速下行并存说明企业扩张意愿不高,民间投资增速短暂回升后再度掉头向下也说明企业对未来盈利预期仍难言乐观。

  二是基建投资将高位趋稳。虽然2017年财政收入增速回升,且201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不变,但财政支出将更多向教育、社会保障、民生等领域倾斜,基建投资项目将更加注重抓重点、补短板和强弱项,基建投资的稳增长目标将淡化。另外,2018年对PPP项目和地方债务管理的加强[1],对地方基建投资增速的约束作用将更加明显。在此预期下,2018年基建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有可能与2017年持平甚至略低于2017年。

  梦见大海涨潮三是房地产投资继续回落的可能性较大。2017年受政策调控影响,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快速回落,分别从1–2月的25.1%和26.0%回落到1–12月的7.7%和13.7%(见图4),虽然房地产投资增速仍较快,但这与2017年土地购置费高增长密切相关[1]。2016年以来,房地产领域去库存取得明显效果(见图5),2018年受打击投机炒作不放松,限购限贷限价三管齐下等政策影响,商品房销售增速将继续下行,房企流动性趋紧,房地产投资增长空间不大。虽然租赁性、保障性住房建设会弥补一部分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回落,但不宜预期过高。目前住房领域的主要问题是各种不均衡而非总量不足,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表述“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未来政策的重点在于通过租购并举等渠道,提高存量住房资源的配置效率,短期内国内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难以再现。

  据预测,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0.3%,与2017年持平,全年走势“前低后高”。一至四季度预计分别增长10.0%、10.3%、10.5%和10.5%。考虑到2018年价格涨幅可能有所提高因素,实际消费增速将略低于2017年。

  2017年,虽然房地产政策调控对住房相关消费的制约逐步(见图6),汽车销售增速因2016年购置需求透支而明显下降(见图7),但受消费升级、农村消费活跃等因素提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速达到10.2%,仍保持平稳增长。

  预计2018年消费将继续延续平稳增长态势。虽然住房销售趋缓对房地产相关消费的不利影响仍旧存在,居民部门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支撑2018年消费平稳增长的因素仍较多。一是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变化将继续支撑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25~34岁人群占比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高,追求更高的消费品质(见图8);二孩政策的放开将有助于提高生育率,有助于增加消费;人口老龄化加速将推动储蓄率下降和消费率上升。二是随着十九大报告的贯彻落实,包括精准扶贫、振兴乡村战略、农村土地流转、养老金标准提高及全国统筹等重大措施的相继实施,有助于总体消费支出增长。三是受新能源汽车销售购置税优惠政策影响[1],汽车销售增速可能回升。

  据预测,2018年我国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将增长11.0%,比2017年加快0.2个百分点。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11.4%、10.0%、12.4%和10.1%。

  2017年,欧美经济增速持续回升,就业市场强劲,工业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提高明显,景气指数已位于高景气区间且仍在上升。日本经济状况趋于改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增速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都为2018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打下了良好基础。

  全球经济增长仍然面临局部冲突和战争、地缘等“黑天鹅”事件的,同时也存在银行务危机、房地产泡沫破灭、差距扩大等“灰犀牛”隐患,但与2016年及之前相比已有实质性的改善:民粹主义的影响明显缓解;主要国家工业产能出清基本完成,可能掀起新一轮产能投资周期;特朗普税改政策落地和基建计划有利于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复苏,等等。总之,世界经济已基本从衰退的泥淖中摆脱出来,全球有望新一轮经济复苏和增长周期。受此带动,2018年我国外需有望继续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贸易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盛行,与贸易时代相比,全球经济复苏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趋弱(见图9),而且我国的出口成本优势也大不如前。同样,若此轮欧美经济复苏与其自顾性政策的实施高度相关,那么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持续性以及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加之目前美国的股票市盈率、房价绝对水平已达到金融危机前的高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世界经济短期看好,中长期趋弱。2018年,我国对“一带一”国家的出口及高端制造业出口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见图10、图11)。

  据预测,2018年CPI预计上涨2.2%,涨幅比2017年提高0.6个百分点;PPI上涨4.5%,比2017年回落1.8个百分点。

  影响2018年CPI上行的主要因素。一是2017年CPI与PPI之间的剪刀差呈明显缩小趋势(见图12),说明PPI向CPI传导效应开始出现,不过受原材料在下业总成本中的占比水平、下业附加值高低和议价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需求仍然偏弱的预期下,成本推动效果不会太强;二是生猪存栏数量已经历了长达近5年的回落(见图13),对供给端的滞后影响将会逐步,猪肉价格走势将成为2018年影响食品类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三是2017年医疗服务价格涨幅较大,从长期看,医改进程不会一蹴而就,涨价步伐仍是渐进缓慢的;四是2017年翘尾因素对2018年CPI的平均影响约为0.9个百分点。2018年原油价格走势有较大不确定性,这主要取决于OPEC限产协议与美国页岩油增产之间的博弈,目前总体走势看涨。当然,2018年美元指数可能反弹走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原油价格上涨。

  翘尾因素、供给侧结构性的深化及全球经济复苏是2017年PPI持续保持较高涨幅的主要原因。一是2016年翘尾因素对2017年PPI的平均影响超过4个百分点,直接推升2017年PPI同比涨幅水平,其中2月份翘尾因素影响最大,达6.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企业去库存效应将逐步,在供给侧发出价格反转信号后,企业补库存与价格上涨有可能出现正反馈循环;三是全球经济在经历了近10年的漫长复苏后,需求恢复加快,主要发达国家通胀预期缓慢爬升,并与我国供给侧的“去产能”预期相叠加,有可能导致全球大商品价格见底回升,并传导到国内。

  影响2018年PPI涨势减弱的主要因素:一是房地产、基建投资继续走弱;二是相关行业去产能目标已完成过半,供给侧对于国内价格的抬升作用可能已体现得较为充分;三是2017年翘尾因素对2018年的影响将比2017年明显减小,预计为2.7个百分点。需要关注的是,受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影响,2018年全球大商品价格将维持“易上难下”的走势,其对国内PPI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